序号 |
姓名 |
论文题目 |
发表刊物名称 |
刊物级别 |
发表时间 |
备注 |
1 |
任静文 |
《绝望与反抗的双重变奏》---兼论鲁迅《野草》的主体意蕴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省级 |
2002年第六期 |
[摘要]:鲁迅正是因为有一双洞察千年的眼睛,才使他绝望和反抗。黑暗与虚无的绝望体验和对黑暗与虚无的绝望抗战发掘出了他真正的内心世界。他把绝望和痛苦置于现代意识中,关注着人类的命运,其中有对民族生存的绝望反抗,也有对人生悲剧的强烈抗拒。 [关键词]:鲁迅:《野草》;双重变奏 |
2 |
任静文 |
痛苦是一种深刻的美感 |
《榆林学院学报》 |
省级 |
2003年第三期 |
[摘要]:美感是人在满足个人物质需要的基础上,满足社会精神需要所创造的更高层次的情感。人们通过审美活动获得社会性的精神性的痛苦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深刻的美感。深刻的美感使审美能力推动着审美活动过程永无休止。 [关键词]:痛苦、美感、审美能力、审美活动、情感 |
3 |
任静文 |
缠绵的忧伤美——从《雨巷》看戴望舒创作的美学追求 |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省级 |
2005年第一期 |
[摘要] 《雨巷》的发表表明戴望舒的创作风格发生了转变,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性意象,使情与景巧妙结合起来,并将现代表现手法与古典诗词艺术融为一体,追求节奏感,让读者通过自已的联想而产生共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 象征 意象 抒情 |
4 |
任静文 |
浅析陕北民歌中的人文精神 |
《榆林学院学报》 |
省级 |
2005年第四期 |
[摘要]:了解陕北民歌,建构陕北民歌中人文精神的存在系统和结构系统,要摒弃艺术的表现和直觉,把它放在一个特定的文化背景中,从文化学的角度思考陕北民歌人文精神的广泛性、潜在性,以及属于美学范畴的艺术特质。 [关键词]:陕北 民歌 人文精神 |
5 |
任静文 |
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人道主义进步性 |
《榆林学院学报》 |
省级 |
2007年第五期 |
[摘要]:雨果通过自己的作品所塑造的人物被异化以及异化的种种可鄙又可恶的行为来反异化;同时也通过对完美人性的热情歌颂和宣扬,表现人道主义的进步力量。雨果本着人道主义的基本信念去批判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腐朽,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他的人道主义的进步性,十分突出地反映在他强调文学的人民立场。 [关键词]:雨果 人道主义 进步性 |
6 |
任静文 |
消费社会的美学表征:日常生活审美化 |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省级核心期刊 |
2008年第五期 |
[摘要]: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和图像技术的发展,在当代文化全球化的特定语境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审美文化现象——“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它正在模铸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日常生活审美化”存在着美学的二律背反:一方面美学化应该走出精英化和贵族化的窠臼而进入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美学化的通俗化和大众化又使之进入了麻痹化,视觉的花样把戏不断使得视觉形象本身的意义日益衰竭转向平面化。因此,我们必须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加以整体性观照,深刻反思这一文化现象背后蕴涵的消费社会的全部矛盾。[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消费社会;美学 |
7 |
任静文 |
浅谈高校青年教师的自身修养 |
《职业时空》 |
国家级核心期刊 |
2008年第十一期 |
[摘要]: 高校青年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这样才能树立良好的形象。这就要求教师应有深而广的专业知识和一套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并以自已的兴趣去感染学生,爱护每一个学生,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关键词]:青年教师 学生 考育 自身修养 知识 |